施生堂 | 传媒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

2018-05-02 10:14 来源:东北中原之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印刷传媒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首先受冲击的是杂志,尤其是八卦周刊。因为,若要八卦,上网不但方便及时,而且内容更刺激,完全不受监控,最重要的是不用付钞,结果是一度开先河兼且极赚钱的《壹周刊》系列,也开始亏损,东主只好选择卖盘。

 

       杂志的致命缺点是刊出时皆已成了旧闻,过去尚可以借色情暴力爆隐私去吸引受众,但现在,网上提供的内容远比印刷传媒上的刺激吸引。所以这类印刷传媒已失去存在价值,除非全面改变自己的社会功能,否则不容易逃脱倒闭的命运。

 

       能提供深度调查及评论的杂志的处境略好,因为他们的内容有独有性,版权较有保障,网媒不可以随便抄袭。但有价值的是内容的发掘者与创作者,而不再是内容的载体。对一个专栏作家来说,如果他的文章放上网可接触到更多受众的话,他是不介意别人转载的。至于稿费,印刷传媒提供的实在少得可怜,但若是成了网红,网上不乏愿意付"贴士"的"粉丝"。而网上最有价值的是引流能力,所以只要"粉丝"众多,专栏作家也不愁在网上没有套现能力。

 

       至于每日出版的报纸,虽然一清早出版,但所报道的,都是昨天的旧闻,早已在网上可以看得到。即使偶然有一两段独家消息,但见报后,网媒立即可以跟进,而且可以报道更新的进展。因此,报纸若是纯以报道新闻的角度而言,其功能已不及网媒。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已习惯了从智能手机获取各类讯息,一机在手已万事俱备,就算有免费报,他们也未必会拿。从早上地铁车厢的情况去观察,读报的人已寥寥可数。有些想维持发行量的免费报纸,很多时要派到近中午才派得完,再发展下去,早报也要变晚报了。

 

       照道理,社会已不需要这么多的印刷传媒,但真正结业的传媒并不多,香港仍有超过十份收费报纸,以及超过五份免费报纸,每日的发行量靠近三百万份,比香港的家庭数量还要多。他们中很多都已没法维持盈利,却依然选择继续经营下去。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大家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传媒在社会上仍有很强的影响力,传媒的取态仍被各方人士看作是民意的取态,导致各种政治力量都想找传媒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而且最好有多几个代言人,以致经营传媒虽然亏本,但拥有传媒的人手上却有多一份政治筹码,运用得宜的话,一样可以换取经济利益。

 

       此外,关闭一间报馆容易,重办一张有读者的报纸却不容易,成本数以亿计。正是由于重置成本高,而且即使肯花钱也不一定成功,所以即使是不断亏损的报纸,有时一样转让有价,导致有些亏损了很多年的报纸,仍在待价而沽。希望有朝一日,找到一个突发奇想或别有用心的善人愿意高价接手,或许可以收回成本,并有利可图。其实所谓高价亦不是反映报纸的未来盈利能力,而只是重置成本罢了,亏损的日子拖长了,即使将来卖得出,也不会有盈利。





相关阅读:
施生堂 | 美国贪发钞红利 变祸国殃民
施生堂 | 港铁官营会好过商营吗?

本站所载各种成交信息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公司不对成交数据的准确性做出承诺,也不对任何错误负任何法律责任。所有合同均以最终签约为准。

Copyright © 2017 中原地产代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号: 沪ICP备100139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