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热线:4006622730转8888

莞深“连城诀”|莞深产业合作,从产业协同走向源头创新

2020-10-14 09:21      来源:  东莞阳光网

       在临深片区的清溪,入驻力合双清创新基地的企业约85%来自深圳;在毗连深圳的凤岗镇,入驻天安数码城产业园区的企业约65%来自深圳——这些“深企”多涉足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它们同时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深企”入莞的第三波企业。

       在松山湖高新区,从2005年开始,华为南方工厂、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等项目持续落地。毗邻华为的众多产业园区里,华为配套企业如影随形,“扎堆”集聚——从单个企业打包“行囊”的独行而至,到一条产业链的纷至沓来。华为的到来,开启深企入莞的新阶段。

       在松山湖科学城,一条连接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的通道已于今年3月动工建设,未来,两大科学城将环巍峨山而走,大大缩短两地距离——莞深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级科学中心,莞深合作在另一个层面上展开对话。

       从产业协同共进,到产业链的最上游——源头创新上的协同发展,莞深产业之间的合作早已突破原本的产业之间的逻辑。

       自改革开放而始,莞深之间的产业合作从一个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到人才、技术的互通交流,莞深之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呈现全方位的共进模式。

       在湾区时代,莞深两地的产业合作将从工厂协同的传统模式走向源头创新的顶级配置,从技术领域的合作迈向科研范畴的协同共进,合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9月10日,2020华为开发者大会在东莞举行,华为常务董事兼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面向全球发布“鸿蒙2.0”系统 


       深企入莞

      从星星点点到连点成线

       柯爱亚电子于1997年在深圳成立,在电感器的研发和生产领域已深耕20多年。2018年,该公司在临深片区的清溪镇成立东莞市兆东电子有限公司。

    “我们把公司整体搬迁了过来,无论是一线工人还是研发人员。”该公司总经理刁广明表示,2019年该公司的年产值就达1亿元。今年仍将持续投资东莞,扩大产能。

       兆东电子的整体搬迁已是深企入莞的第三波浪潮,也是40年以来“深企入莞”的一个缩影。

       深企进入东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正值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时期,部分产能开始向东莞转移。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深圳内资企业开始向东莞迁移。自2014年以来,东莞加速承接深圳产业外溢。

       毗邻的东莞成为深圳产业外溢的首选之地,除了地缘相近之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则是其内在的产业逻辑。

       与此同时,随着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深企入莞的变化随之而来。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莞转型的需求更显迫切,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东莞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这同时也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在刁广明看来,随着东莞产业的持续升级,东莞的“门槛”也逐渐高了起来。“这个高,既有东莞对高新技术产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原因,也有税收等的要求。”刁广明笑着说,在此情况下,在多方因素的发酵之下,深企入莞的素质渐渐趋高。

       类似于兆东电子这样的企业,散布于东莞的各个镇街,尤其以临深片区的凤岗镇、塘厦镇、黄江镇、清溪镇、樟木头镇为多。

       近年来,凭借地缘、产业配套、城市环境等优势,深企入莞逐步从中小型企业演变为大型龙头型企业,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向高端环节,产业类型也从传统产业转变到金融投资、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天安数码城在东莞南城、凤岗、中堂建有园区,同时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打造新型产业园区,将深圳的投资孵化理念持续带到东莞,中集集团在东莞投资中集智谷等多个产业园,深圳弈投于东莞多个镇街设立弈投孵化器。

       华为的到来展现出另一番出人意料的全新场景。“华为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的影响力自不待言。

2020年9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召开之际,上市企业电连技术入驻毗邻华为的中集智谷园区。而华为正是该公司重要客户。

       自2005年首次投资东莞以来,过去十多年,华为公司已经在松山湖园区先后投资建设了华为机器、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等项目。

       作为一家超大体量的龙头型企业,华为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彰显,也推动松山湖及周边地区逐步形成软硬件开发齐头并进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与华为南方基地毗邻的光大We谷已经聚集了60多家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外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相关企业,其中包括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易宝软件、华微软件等华为软件领域产业链企业。

       作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松山湖高新区在和深圳的产业合作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松山湖发挥园区电子信息行业优势,与深圳合作,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补齐芯片制造业和先进封测业产业链缺失环节,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极和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从星星点点的单个企业进入东莞,散布于各个镇街(园区),到整条智能手机产业链纷至沓来,深企入莞自华为开始,开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华为在东莞持续投资,是深圳企业迁入东莞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它改变了东莞吸引深圳企业进入的方式,不是一家企业在东莞嵌入一个点,而是一个产业在东莞铺开一条链。”中山大学岭南经济学院教授林江表示。


       协同发展

       从产业协同到源头创新

       大朗镇水平村原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最近几年在科技圈“声名鹊起”——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落地于此。这个2011年动工、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的“国之重器”已然在源头创新领域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巍峨山北,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正加速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如火如荼;巍峨山南,深圳光明科学城首期确定落户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隔山相望,一路贯通。今年3月,备受关注的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动工。


       莞深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级科学中心——这是东莞和深圳合作的最新篇章。

       不久的将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将彻底打通,莞深两地融合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人、财、物等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有助于两地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以及高端研发的策源地,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此次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不仅仅是停留在产业协作共进的层面,更多的是在源头创新的层级上展开。

       在松山湖的规划中,将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并与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成果转化平台,集聚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凝聚一批全球一流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创新极。

       松山湖向南延伸,深圳向北拓展,环巍峨山一带,随着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通道打通,近19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科技创新资源将加快融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呼之欲出,莞深之间合作将在科技创新、源头创新为主的层级上展开新一轮的融合发展。

在湾区时代,莞深两地的产业合作将从工厂协同的传统模式走向源头创新的顶级配置,从技术领域的合作迈向科研范畴的协同共进,合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顶层设计

       从企业行为到战略推进

       莞深合作在业界早已蔚然成势,形成燎原之势。俯瞰地图,深企入莞、协同共进的路径从临深片区延伸至松山湖高新区,并再度扩充到正在建设中的滨海湾新区,东莞与深圳已经紧密相连。

       在顶层设计上,莞深融合发展在今年9月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东莞提出将加快推动南部9镇全面对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后,东莞就已经开始布局。

       东莞提出,要从战略层面谋划与深圳的合作,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谋划一批具体项目并加快推动落地;突出规划层面的互通交流,形成常态化的对接机制,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理念,提升东莞规划的前瞻性。

       今年9月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是多年来莞深合作的落地实施,标志着深莞合作迈入新阶段。

《意见》的出台让莞深两地关系更为紧密。东莞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从战略层面谋划与深圳的合作,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谋划一批具体项目并加快推动落地;突出规划层面的互通交流,形成常态化的对接机制,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理念,提升东莞规划的前瞻性。

       在产业领域,《意见》提出,以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牵引推动产业高端化,加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力争形成若干产业链“链主”企业,引育更多瞪羚企业、行业“独角兽”。

翻开2019年成绩单,南部临深9镇中,有8个镇的GDP进入全市镇街(园区)前15位,并早已与深圳产生密不可分的产业联系。譬如,塘厦与深圳对接合作,近年来共承接引进深圳企业项目转移近300家。该镇未来将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5G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一批重特大项目、龙头项目、“独角兽”项目。

       与光明区仅“一路之隔”的黄江,直接受益成为对接光明科学城的“桥头堡”。该镇围绕深圳光明区电子产业扩张需求定位,布局产业发展方向。

       数十年来,莞深之间的合作从产业内部驱动的“自然”行为,上升到战略层面的全面推进。湾区时代,莞深之间的合作趋向深度融合,全方位协同共进。